■個論
  開學第二天,浙江寧海檢察院通報了一起非法生產“毒膠囊”的案件,短短5個月,對外出售了高達9000萬粒。經檢測,被查獲的空心膠囊及生產原料中,重金屬鉻的含量均超標,最高的超過正常標準的65倍。這也意味著,“浙江9000萬粒食用毒膠囊流入市場”。(9月3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  都說新聞看多了,易得“無力病”,誠不欺也。僅僅過了兩年,毒膠囊重出江湖,怎不讓人徒生無奈、無助、無力?這一次尚算發現得早——今年2月開始投產,今年7月22日,因被群眾舉報,被現場查處,可主角仍然是“工業明膠”,危害依然是“鉻超標”,而且流出的量依然“十分可觀”。足足9000萬粒食用毒膠囊,埋下了多少顆“炸彈”?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。
  “再見毒膠囊”其實不算意外,正如一句熟爛的話,毒膠囊“不是一個人在戰鬥”。不法商人拋棄良知道義,固然讓人唾棄;但沒有買賣就不會有傷害,那些採購毒膠囊的藥企,難道不應該打“500大板”嗎?不及時不到位的監管,難道不應該追問“幾個為什麼”嗎?生產、銷售、監管,道德、制度、執行,種種問題糾結糾纏,意外成了意料,偶然成了必然,還有什麼不可能發生?
  毒膠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,按照學者孫立平的觀點,更大的可能還是基礎秩序出現了問題。再清風明月的社會,也難免出現一兩隻蒼蠅。如果有一個好的基礎秩序,即使出現了蒼蠅,也會被迅速撲滅,更不會找到“爛肉”。可一旦基礎秩序出現了問題,幾個人的利欲熏心,炮製出來的毒膠囊,就可能逃避監管耳目,潛入“隊伍”,通過藥企走進千家萬戶。
  基礎秩序出現問題最為可怕,解決起來最為麻煩,正是食品藥品頻出問題的根本。現在應該下兩個決心。一是徹查毒膠囊,別怕個別藥廠倒閉。在許多發達國家,藥企哪怕出一點小問題,都會遭到重創。2010年,葛蘭素史克公司被髮現在藥品原料中摻假,被重罰7.5億美元。這才叫動真碰硬。二是徹查毒膠囊,別怕個別部門關門。在許多國家,監管需對市場負責,即使沒有查出貪腐事實,但只要證明在崗不在位,只要讓公眾失去信心,都會影響頭上烏紗。這才是權責相等。這兩個決心刻不容緩,必須要下。
  想對毒膠囊道聲“後會無期”,此時此刻,真的很難。當下更應該做的是圍繞毒膠囊的流向,圍繞毒膠囊的監管,下兩個決心,徹查毒膠囊,別怕個別藥廠倒閉,別怕幾個部門關門。對於食品藥品安全,公眾連一個白天都等不及。連毒膠囊都解決不了,又憑什麼確保食品藥品安全?□毛建國
  (原標題:對毒膠囊應當道一聲“後會無期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a20gapqx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